百色生活网

搜索
百色生活网 首 页 综合资讯 查看内容

广东、广州对口帮扶百色20年

2016-9-23 19:53| 发布者:生活委员| 查看:1061| 评论:0|来自:百色市委宣传部

  右江、珠江同源同根,广州、百色友谊长存。从1996年算起,广州市对口帮扶至今已进入第20个年头。20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对百色革命老区的帮扶工作,不断创新扶贫协作机制,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战略部署,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千方百计帮扶革命老区人民,为百色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今,持续了20个春秋的对口帮扶硕果累累,不仅极大推动了百色革命老区的扶贫攻坚进程,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百色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截至2016年8月,广东省、广州市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共无偿援助百色建设资金近11亿元,帮扶形式从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帮扶延伸到企业帮扶、教育帮扶、科技帮扶、文化帮扶、信息帮扶,帮扶领域不断拓展,做到了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治穷与治愚相结合,扶贫协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易地安置,群众生活改天换地

  如今,走进田林县六隆易地开发区,竹翠满山,笋香千里,整个开发区种有八渡笋20万亩,是广西最大的竹笋生产基地。这里的群众都是来自我市田东、田阳、田林、那坡、德保、隆林、凌云等7个县的贫困户,他们仅靠种植八渡笋一项,年户均收入就超过10000元,人均年收入2500元以上。而这些,都得益于广东省、广州市亲人的真情帮扶,才使这些贫困群众摆脱大石山区千百年来贫穷的困扰,逐步走上文明富足的道路。

  六隆易地开发区群众如今的幸福生活,只是广东省、广州市对口帮扶我市开展移民易地安置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1997~2003年,广东省、广州市对口帮扶我市移民易地安置资金1.5亿元,我市利用这些帮扶资金和自治区的配套资金,先后兴建了田东县江山,平果县金沙,田林县潞城、六隆,德保县荣华,乐业县甘田,凌云县陶化、浪伏等6个移民易地安置场,搬迁大石山区贫困农民8500户43000人,发展种植八渡笋、茶叶、甘蔗、龙眼、八角、板栗等主导产业35万亩,使移民基本实现了“当年进点,当年开发,当年解决温饱,当年住进新房”的目标。2012年12月,广州市政协主席苏志佳又率广州市政协委员经贸考察团到我市考察,并捐资500万元用于援建田阳县那满镇露美片区新型生态扶贫移民易地安置项目——广新家园。

  经贸和劳务协作硕果累累

  经贸协作是帮扶的一种重要形式。1997年以来,广东省、广州市先后举行了广州博览会、百色扶贫成果展示及招商会、广东龙头企业交易会等,共为我市达成300多项经贸协作项目,协议引进广东企业资金500亿元。目前,这些实施中的两广经贸合作项目已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劳务协作成为帮扶亮点。1997年7月,广州市劳动局和百色地区劳动局共同签订了《关于开展劳务协作的协议》,开启了广州市对我市的劳务输出帮扶。在接下来的20年里,广东省、广州市每年都接纳我市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以上,每年我市的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均达10亿元以上。劳务协作不仅直接帮助我市解决了贫困家庭当年增收脱贫的问题,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富一片”,还使得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能。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回到家乡后办起了自己的企业,成为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带头人。

  智力扶贫,点亮贫困山区未来

  教育扶贫,是对口帮扶的“重头戏”。长期以来,百色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广东省、广州市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1997年以来,广东省、广州市社会各界共捐资1亿多元,在我市先后兴建希望中小学和培训中心校245所,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这些学校惠及全市12个县(市、区)80多个乡镇,解决了8万多名少年儿童入学难的问题。

  不仅如此,多年以来,广州市还采取多种方式为百色培训、培养了大批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如支教老师直接进驻百色部分中小学校进行“手把手”培训;广州市有关教育培训机构及高等院校敞开大门接纳百色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进行“深造性”培训;广州市有关领导、教育行家、专家前来百色开展“送教上门”集中培训;开通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让百色中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师在网上参加培训等。

  说到广东省、广州市社会各界对我市的教育帮扶,不能不提到全国扶贫状元、广州市政协原主席陈开枝。在陈开枝倾情帮扶百色教育事业的20年里,在他的牵线搭桥下,2000年,广州市政协港澳委员、广州市番禺区祈福新村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彭磷基先生捐助资金2000多万元在我市兴建了祈福高中和祈福小学。香港日成集团主席郑梁焕珍女士与其丈夫在我市开展教育扶贫,并以丈夫的名字办起了全国首个以个人命名的班级——“郑柱成百色少数民族助学班”。

  科技扶贫,插上科技发展翅膀

  1997年以来,广州市科委共注入帮扶资金177万元,在我市实施广西百色市科技信息网络工程项目、田东县生物技术快繁农作物良种基地项目、田林县科技培训基地项目、金沙移民点五百亩龙眼早结丰产技术示范项目等四个科技帮扶项目。而广西百色市科技信息网络工程项目已于1998年6月正式开通,目前,我市12个县(市、区)都建立了节点站。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我市各县(市、区)通过在网上发布大宗农副产品信息已促成交易金额达10多亿元。

  此外,广州市总工会还先后两次组团到我市开展技术扶贫活动,带领广州市的全国、省、市劳动模范等共51名工人技师到我市饼干厂、广西大华厂、百色氮肥厂等开展现场示范、专业辅导、专题讲座等技术帮扶。

  结对帮扶,携手共建美丽新农村

  百色的扶贫事业离不开广州市和广州市社会各界人士长期的关心和支持。自1996年两广开展扶贫协作以来,广州市连续20年倾情帮扶我市,先后筹集资金近1亿元,为我市各县(市、区)兴建了医院、学校、公路、水电、科技生产基地等一批基础设施,帮助我市解决了各族群众饮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用电难、看病难等很多实际问题。

  而2005年以来,广州市各区(市)与我市各县(市、区)的结对帮扶虽然作了调整,但广州市各区(市)一如既往积极主动对我市各县(市、区)开展对口扶贫协作工作,使结对帮扶工作继续向纵深发展。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越秀区、海珠区、花都区、荔湾区等与我市的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等6个县结成友好帮扶对子,在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领域开展帮扶协作。

  干部培训,培养老区建设人才

  随着广东省、广州市对我市对口帮扶工作的纵深发展,干部培训也成为了帮扶的一项重要内容。20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共为我市培训干部5000多名。如今,我市几乎所有乡镇的正职领导和12个县(市、区)分管扶贫、城建、工业的副县(市、区)长,全部到广东省、广州市接受过培训,有的还到相应的机构跟班挂职学习。此外,广东省、广州市的农业、经贸、教育、卫生、劳动、新闻、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也分别对我市开展对口培训。经过培训,我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管理人员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长了才干。以此同时,广州方面还加大与我市干部的交流力度,选派了一批优秀干部到我市挂职工作,给我市的干部带来了新思维、新观念。

  社会帮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年来,除了在广大农村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科技帮扶、教育帮扶、企业帮扶之外,广东省、广州市还致力于在新闻、旅游、劳务等方面对我市开展帮扶。而广州市人大、政协、总工会、民政局、经贸局、教育局、广电局、文化局、旅游局、体育局、团委、妇联等部门始终为我市牵线搭桥,倾情开展扶持,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广州日报社支援右江日报社120万元建设采编网络信息平台,广州电视台支援百色电视台160万元建设播控系统,广州人民广播电台支援百色人民广播电台160万元建设采编播控系统,使百色的宣传媒体采控编播系统建设达到了全国同级媒体的先进水平。此外,广州市还发动社会各界对我市开展赈灾救灾活动,捐款捐物,合计金额达到近亿元。

  整村推进,引领老区新农村建设

  曾经的田阳县义安村龙云屯,生产生活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住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简陋木瓦结构平房。2005年,广州市投入对口帮扶资金近百万元,加上配套资金扶持该屯进行旧房改造建设新村。如今,龙云屯全屯61户群众全部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龙云屯发生的变化,只是广东省、广州市对口帮扶我市开展整村推进工作带来的喜人变化之一。

  据统计,截至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对口帮扶我市整村推进的财政扶贫资金达15650万元(其中:广东省6100万元,广州市9550万元)。2005年以来,我市共实施广东帮扶整村推进示范村111个,直接受益的群众达10万多人。如今,广东省、广州市帮扶整村推进示范村已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百色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又一个标志性窗口。

版权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转载文章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以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因本篇文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